首页 -> 学会论文 -> 详情

中西方美学观对舞台灯光造型艺术的影响

2015-09-14 08:54  来源:中央戏剧学院  作者:冯德仲   有248264人阅读

 

  【摘 要】 中西方不同美学观对雕塑、绘画、戏剧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形成客观与主观表现风格各异的艺术思维方式并指导舞台灯光造型艺术的多元化美学实践。

  【关键词】 视觉审美 剧场建筑 演出艺术 光影造型 地理环境

 

  引 言

  演出艺术是应用造型手段表现主题的舞台视听综合艺术,认知、传达、研究和树立相应的美学观念是舞台灯光专业设计进行空间呈现的前提,是创造戏剧主题所需特定视觉效果的判定依据。表现美的观念是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各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追寻生活品质和探索美的思想基础。不论是客观现实美学观还是艺术形式美学,每个独特的流派学说从孕育到新概念的诞生所形成对美学观的进步认识都将促进和影响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中西方古典主义美学家们所创造积淀的美学理论和观念是演出艺术创作者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审视和鉴定艺术表现水准以及文艺批评的重要准则之一。

  一、舞台灯光的艺术审美

  在戏剧艺术的形态中,舞台造型艺术包含了形体、光影、色彩、时间和空间等表现元素的视听艺术;是含括布景装置、灯光、道具、服装、化妆等各专业部门的二度创作,合作分工的目的是为最终呈现演出完整效果。创作者使观众看到、听到、感受到舞台空间所发生的一切,为表达主题思想,把典型化的生活形象转化为具体的、特定的视觉形象,因此,舞台、影视灯光设计师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赋予灯光艺术具有造型审美的观念,提升舞台创作思维意识,把握视觉表现的美学艺术价值,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所必需的审美基础。

  舞台灯光是从属于演出艺术的二度创作,在舞台美术范畴中与其他造型艺术专业各具功用,通常不可独立存在于演出之中,其自身的特点是应用光影、色彩等表现元素呈现特定的空间环境和演员表演,创作表现人物和景物形象关系,以灯光的塑形效果作为视觉传达的语汇来揭示生活并形象的解释戏剧时空概念,也是叙述剧情和烘托戏剧主题思想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灯光可在舞台有限的空间中展现无限空间形象和以光色彩构成的画面以感染观众。没有光就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光就没有演出艺术。其基本定义包含:照明演出空间,使观众看清演员表演和景物形象;导引观众视线;塑造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和表现舞台幻觉;创造剧情所需的空间环境;渲染戏剧气氛;显示时空转换,突出戏剧矛盾冲突和加强舞台节奏变化;配合舞台表演,推进剧情发展,揭示戏剧的主题思想等作用。舞台美术是从自然中汲取并有意识的选择加工的,而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照搬生活,是呈现物象造型的表现艺术,也是演出视觉效果和审美精神的具体表现。

  舞台灯光的创作者是根据剧本进行构思的,需要与导演和其他创作部门合作,结合各专业的表现意图和特点,从而决定照明的灯位、灯型、焦点、方向、颜色以及灯光场景气氛的方案说明等多因素形成设计的方案,以光影和色彩效果作为表现手段去创造视觉所需的戏剧演出环境氛围,制定叙述主题内容和描述特定环境画面的程序转换方案,为观众呈现符合演出主题需要并具有美学价值的视觉效果。因此,需要设计师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素材,建立舞台灯光造型审美意识的同时,研究借鉴中西方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的美学观,用以在实践中准确恰当的完成表现戏剧精神和舞台形象画面的审美把握。

  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德尔菲(Delphi)剧场遗址,35级看台可容纳5000名观众。

  建于公元70-80年的罗马竞技场/斗兽场(Colosseum),三层观众席可容纳约9万余人。

  二、舞台照明与演出建筑

  舞台灯光造型艺术是受到来源于自然光照明以及视觉感知所获得的印象在观演空间中对空间环境进行特定的画面呈现的,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戏剧的历史进程中,从运用日光照明的演出建筑遗迹可以见到,自然光照明把人文活动中的物质存在与精神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公元前5-6世纪古希腊、古罗马美学思想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的民主运动时期得到了发展,从而促进了悲剧、喜剧、音乐、演唱等舞台表演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等艺术的繁荣,并引发了对美学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研究,使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和哲学等领域获得的了巨大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希腊早期的美学思想及流派学说,并影响了之后中西方美学观和造型艺术的发展,表现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相互适应公共设施应运而生,使得西方戏剧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利用自然光露天演出的观演方式。我们以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建造的露天剧场、竞技场等建筑为依据,通过其宏大规模以及功能结构不难想象在当时戏剧舞台和文化的繁荣,并可以判断当时利用自然光所形成的照明效果,演出方式,享受太阳光在一天当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利用光的不同照射方向和角度的自然光演出效果。但是,由于日光作用下的观演空间也受季节、气候、气温、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使演出时常无法按剧情规定的时间呈现预期的效果。时代的进程使演出场所经历了从露天、半露天到室内的演变,当演出进入室内剧场时,尽管舞台照明从日光转变为灯光并经历了从油灯、蜡烛、石灰灯、煤气灯、电灯到当今现代化照明灯具的长时期演变,在这期间,由于时代、地理、环境、社会形态、宗教的差异,在不断发展的中西美学观的影响下从理性假定所构建的意象世界以及秩序、节奏、对称的唯物和谐中产生美,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传统特色的本土艺术,萌生出充满生命力的多种多样的璀璨文化,使得演出艺术作品在光影造型方面形成风格和表现形式各异的,具有典型性的造型特征和美学思想,表现出中西方剧场建筑与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长期的承传和相互影响。在古希腊美学思想中,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美是从美的理念中派生出来的,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模仿,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的模仿本身就是求知,这些思想也是指导早期西方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美学观念。

  实际上,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从而再现社会生活的。在舞台空间中表现自然场景和人物角色时,不止是简单使用灯光照亮舞台,而是需要把生活中光环境的组成加以判断分析,把现实生活中色温和强度变化的日光,不同环境的反射光,各种灯火的效果光等场面通过特定的照明设计实现在的舞台环境里,选用相应种类的照明灯具组合安置在恰当的舞台空间位置中,呈现出剧情主题需要的光影情调,以源自不同方向光强和光质形成的立体照明或均匀的非立体照明的舞台场景画面。因此,灯光设计师在演出制作的过程中,除对剧本和舞台各个创作部门进行不断深入的创作探讨和了解之外,还可以在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中发现并借鉴表现光影的方法,用来在舞台灯光视觉画面设计中体现造型。以欧洲古典绘画艺术品作为光影视觉效果的参照,应用于舞台、影视艺术的实践,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如实地描绘现实,使之成为启发舞台灯光设计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观演建筑形式的变迁中,古希腊、古罗马露天剧场的建筑形式从圆形、半圆形、过渡到镜框式舞台等多种样式的观演空间形成逐渐的演变,直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歌剧征服了欧洲,设计师开始在欧洲建造了大量的室内镜框式舞台剧场。例如:意大利米兰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 1776-1778年)、巴黎歌剧院(1861年设计)、奥地利国家歌剧院(1861-1869年)、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1860年)等。在此期间,观演建筑也不止局限于镜框式舞台,我们可以从英国莎士比亚时期建造的玫瑰剧场(The Rose 1587年)、天鹅剧场(The Swan 1595年)、环球剧场(The Globe 1599年)、希望剧场(The Hope 1613年)等剧场看到半露天的三面观众的伸出式舞台剧场,使观演空间的形式变化迎合了更多需求。

  环球剧场(The Globe)

  对比中西方造型艺术和演出空间的建筑样式,在社会发展中两者相互影响并存在着异同之处。在中国,随着农耕文化的进步,社会物质的富足和安定,传统戏剧演出艺术及观演建筑设施逐渐兴起,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普及孕育出具有东方特色的观演建筑形式,造就了各地众多戏楼剧场兼有实用功能和美学价值取向的土木砖石组成的结构模式。包含了从气势磅礴的皇家宫廷戏楼到民间戏楼及后来形成的商业会馆等近代剧场设施,构成了具有东方传统戏剧艺术和剧场建筑美学的典型特征。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从秦代早期就开始有了宫廷演剧活动的记载。从史料来看,汉代以后一直到宋代的宫廷演剧,都是在皇宫现有的宫殿里举行,表演场所通常是宫殿前的庭院。元代开始在宫殿里兴建永久性的戏台,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南京建造了神庙戏楼形制的御勾栏。建于明末的广和戏楼是当时京城最早出名的戏楼。清代乾隆时期紫禁城内建有漱芳斋大戏楼、畅音阁大戏楼,以及在皇家园林颐和园修建的德和园大戏楼、承德避暑山庄浮片玉戏楼、满清沈阳皇宫戏台等宫廷戏楼。此外明清两代的民间会馆可以说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早期的会馆戏楼是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谋求公益、敬神祈福、集会议事的交际场所,后来又发展为酒楼、茶园、戏院式观演建筑。例如:位于北京前门附近的平阳会馆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北京虎坊桥的湖广会馆戏楼建于道光十年(1830年)、北京安徽会馆戏楼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及天津室内的广东会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等中式建筑。当时的会馆主要上演中国传统京剧或戏曲剧目,在舞台上以唱、念、做、打并重的表演形式和虚拟的动作来叙述中国传统故事,以完整的艺术风格和独有的表演体系诠释中国文化的内涵。

  德和园大戏楼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坐落于颐和园中的大型院落

  “德和园”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古戏楼。

  北京湖广会馆戏楼

  近代戏剧戏曲的演出艺术在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同时,还注重汲取西方文化的风采,自清末开始导入欧洲剧场的建筑模式。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造了镜框式舞台剧场的上海兰心戏楼以及建于1937年的长安大戏院;1949年以后,在北京建设了首都剧场、人民剧场、展览馆剧场等现代剧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歌剧院等一大批西式剧场的出现,为现代中国文化艺术设施的建造积累了经验,也形成了相应的艺术美学理念和规范,在其影响下,剧场和戏楼形式的发展,综合了建筑、雕塑、绘画等元素,保留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原本的艺术和风貌的同时,出现了中西合璧风格的剧场观演空间,对当今舞台演出和现代剧场建筑美学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在经过长时期的承传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舞台造型模式,其中,受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以“意象”或“意境”为基本范畴的美学观影响,舞台灯光被涵括在戏曲艺术审美的表现风格体系内,其表现手法是以均匀照明布光贯穿在所有的造型细节之中,在立体空间中表现平面效果,形成无光影的“平光照明”的舞台画面。这种体系不是对自然光效果的模仿照搬,而是以主观意识为前提,强调平面效果的展现,忽略光影对物体所形成的立体效果及环境色彩,进行精心把握、细腻设计的白光照明,体现出中国文化美学思想的艺术精华。戏曲演出通常以程式化的舞台行动表现假定的戏剧情境,其中蕴含特定美学造型意图的传统服装纹样和化妆造型,同样是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而设定,照明是为呈现戏曲演出的整体和细节效果而进行的,目的在于展现和诠释传统戏曲的艺术内涵,而不是简单泛泛的照亮舞台,所追求的是统一在东方美学思想和审美定位之下而设计的舞台照明光,使演员的表演及所需的布景、服装、化妆、道具乃至整体色彩统一在被加强的均匀白光照明之下,为观众塑造一目了然且引人注目的观赏效果。即在三维的立体的空间中以及一面或三面观众的观演环境,把平面化的形象附着在剧中人物的形体之上,注重形成类似中国传统绘画中固有色彩平涂般的清晰效果,突出角色形象,烘托戏曲演出的主题思想。

  通常在舞台上,灯光强调演员的表演的呈现效果,均匀的多方位布光可以减小反差,高亮度照明刻画细节并对应服装、化妆的色彩进行气氛渲染,注重以脚光泛光灯辅助基本照明等手法有意识的消除或减弱阴影,而不是简单的白光照明。京剧《三岔口》在描写深夜中刘利华与任堂慧因误会发生搏斗的剧情时,灯光配合武打表演以“计白当黑”的照明方式将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近在咫尺的打斗场面形成生动地画面联想,将黑暗的效果反转表现的如同白昼,使观众有如沉浸在夜视状态下欣赏舞台表演艺术。

  随着美学意识的提高和灯具设备及技术的发展,传统戏曲照明的探索与追求发生变化,戏曲和京剧演出的呈现手法上积累了符合传统美学意识的白光照明体系经验,并融入西方戏剧美学因素,使灯光设计理念在传统戏曲中,加入西方戏剧演出灯光照明的各种表现手法,形成现代京剧及新编历史剧的演出方式。例如,中国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受到西方戏剧美学意识的影响,把光影艺术带入传统京剧的演出,在《嫦娥奔月》中首先将追光灯应用在传统戏曲舞台上,以突出和强调主要人物的表演。这一创举提升了京剧舞台照明呈现效果的品质,丰富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在中国现代京剧样板戏的出现时期,也将西方戏剧舞台美术造型的方式应用于戏曲演出。强调照明光比和色彩的表现,使舞台视觉效果融合中西方元素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中国戏曲演出照明手法中蕴含的造型意识和表现方法在受到中国绘画艺术影响的同时,西方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传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光影造型与艺术呈现

  一般认为,西方古典绘画艺术表现的特点是严谨写实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则是以写意的方式呈现。这两种方式的区别与中西方美学意识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相关。中国的哲学思想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比较而言,中国传统艺术以含蓄主观的手法来寓意;西方艺术重视对事物的客观描述并多以真实的手法来表现。因此不同美学观影响之下的中西方绘画艺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欧洲古典绘画注重事物的存在,精美之处在于对光影形态的表达和呈现,强调照明光影对造型的影响和对真实事物的客观再现,用严谨的态度审视结构比例、空间透视、明暗体积、色调色彩以及追求客观写真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西洋绘画艺术的精髓是主观上力图追求完满;而东方艺术着力于外形的主观联想和装饰化的表达,尤其是中国绘画艺术,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多是自然在人们内心思考和感受,艺术家多以夸张和留白的手法来表现事物的轮廓及背景,重视自我的感受和作品寓意而忽略光影对形态的影响,不仅在绘画方面,对比中西雕塑艺术也可看出这种美学价值观差异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了中国艺术具有的独特体系。例如:把达芬奇的铜雕马与青铜器马踏飞燕相比,可以看出尊重客观真实与夸张寓意的审美意识以及风格各异的艺术表现方式。

  与西方绘画作品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的秩序、比例和尺度,不仅构成了宇宙万物,而且构成了宇宙的和谐。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节奏、对称等客观的形式观念,是希腊美学思想的理论根基。从庞贝古城遗址中所发现的壁画可以看到,在公元前600年的绘画已经对自然光所形成的光照特点和立体效果进行了尽可能真实的描绘和再现。古典美学思想中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应该说这种追求持续影响了整个西方的写实绘画,是造型艺术中贯穿的理念,也为欧洲古典主义绘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一千多年的欧洲中世纪历史中,宗教和神学统治了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成为神学的附庸。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理念是真实地再现客观自然并思考和研究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许多源于现实生活主题的创作诞生,这个时期新古典主义的美学精神,在中世纪美学思想中孕育而出。在画面构思和构图方面严格确定主体形象及背景,包括具体的尺度、比例、体积、空间等因素;注重以绘画的色彩、明暗、反差、质感、节奏等方面的关系,表现光影及主光源照射的方向感、时间感,并确定辅助光、背景光、环境光等效果,将画面空间中需要表现的细节合理呈现,达到追求真实效果及认同非对称美的存在。西方画家是将自然生活中所见到的日光给予物质的照明现象转换为视觉印象,并以自身的判断加以提炼和加工,形成在二维空间上呈现的立体效果,这种美学思想实际上是艺术家对生活情节的再创造。特别是在照相术发明之前艺术家就已经具备将自然空间中的人物或景物进行真实描绘的能力,把生活中可视的光影效果、空间透视、色彩对比等规律展现于作品中,以高于一般大众认同的视角来表达,画面配合主题内容描述,将以上所涉及的写实理念和绘画技巧、技法在作品创作中表现出不可思议的逼真。

  例如带金盔的男子——《扮作保罗的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充分的体现出光赋予画面主题表现黑暗和狭窄场面的造型语汇。从莫奈(1840-1926)鲁昻n大教堂、草垛等画面来看,是以相同场景表现在不同时间和气候条件下的特定景色,光线使画面主体和天空背景色彩得到改变,通过画家所记录的色调变化,表现出有如舞台效果般的气氛转换,显现出时间、空间、坏境、色彩以至于空气的表现特征。众多不同流派的西方绘画艺术在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成为舞台灯光艺术教育的经典范例,这些艺术家所留下的精美作品仍对当今美学意识的形成和舞台视觉造型的呈现产生影响。

  《扮作保罗的自画像》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

    东方绘画的精彩在于注重表达主题的同时强调描写轮廓和固有色彩的平淡光效,对于物体本身起伏状态的处理表达,即便不是将实际空间客观呈现,也在意识上促使观看者发挥自身对空间层次的想象,对主体的比例、体积、结构、质量等方面形成艺术家相应的主观判断。其中,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使视线中不同方位的风景及人物分散存在,如同以全景拼接的处理手段展现在平面的画卷上;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是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物象的剪影效果,尤其出现在梅、兰、竹、菊等题材的写意画作品中,对外形描写的同时表现出注重传达心境的美学认知。

  中国青铜时代标志着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其造型艺术体现在强调和改变形体状态的视觉感受。公元前2880年的三星堆、殷商、春秋战国等时期的青铜器所描绘的极具夸张和装饰性的造型纹样,异于西方造型艺术的美学思维,形成独特的表现方式,凸显了东方文化所具有的本质,充满装饰、夸张、写意等美学风格特点。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也受到佛教艺术和基督教艺术的影响,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注重抒情达意,意在笔先的造型意识。以钩皴点染、干湿浓淡、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手法描绘物象,以散点透视的取景方法和宽广视野布置构图,是西方绘画不具有的美学观念,所呈现的差异使得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构成明显的区别。

  《水陆攻战纹》(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战国时代青铜器。表现攻战、狩猎、采桑、宴饮等场面。

  简言之,中国造型艺术的美学理念以及对物象的呈现方式从某些方面或许还受到中国地理特定环境及气候所带来的客观影响。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率先发展的长江、黄河流域等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区,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环境对造型艺术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中国江南水乡气候湿润多雨多雾的自然光环境特点使得日光照明对物象所形成的效果与欧洲大陆截然不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后者通常可获得光照充足、反差强烈的光环境,空间深远、透视清晰、层次分明。而前者充满云雾天空呈现出滤光片般的漫反射柔光效果,使照射在物象上的日光、天光、地面反射光等环境光形成半透明或小光比的照明,易于呈现剪影或半剪影效果。这种现象使得中国画家对物象的观察和表现注重轮廓和形状,常以单色平涂方式表现物质的固有色,削弱形体的光影状态。从永乐宫壁画描绘的众生之像可见,以形似和神似表现典型人物的精神气质,用勾线的方法对人物外貌和神态进行描绘,刻画出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这种造型意识不仅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其表现手法也在戏曲舞台上得到相应的借鉴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永乐宫壁画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

  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开始影响中国绘画。意大利画家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绘画的美学思想和表现方法,在他的绘画创作意识中,注重光对形体的描绘,由于才能出色成为清代宫廷画师。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融中西技法于一体,用以刻画生动客观的人物、动物、花鸟等作品,尤其是在肖像画题材中采用准确比例和立体造型的观察方法塑造人物、描绘表情以及表现人物充满内心情感的心理状态时,创造出精细逼真效果,形成了当时的新画风。

  由此可见,这种中西美学观的交融无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影响,从之后的画家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画作直至今天具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家的大量作品中,可以欣赏到艺术家们对光影、明暗、色彩等效果的绘画表现。与此相关,演出艺术在中国近代及当代的戏曲、话剧舞台上,灯光造型意识逐渐融汇中西而贯通,形成不断重新认同的视觉造型美学意识,并传承审美概念和定义的演变。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代中西方戏剧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相互借鉴,影响了舞台艺术的表现风格的发展,使舞台灯光造型艺术以强调光影或削弱光影等多元化方式呈现戏剧的主题,其观察和表现方法又决定了对物象的客观再现或主观印象的表现形式区别。即在模仿自然生活中存在的光影现象的同时追求反映事物本质上的艺术真实;把创作的主观意向与客观严谨的美学观念体现在虚与实具象与抽象的艺术思维和选择之中。在相当长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延续过程中,造型艺术的美学理念除了哲学思想的差异,还受到从地理环境到气候特点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更替与戏剧艺术发展相互共存。因此,艺术家创作思维受到美学意识概念的引导,使得审美意识上产生差异,即使表现相同的题材或汲取灵感,描写趣闻轶事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既存在着差别又有共同之处,从中产生和谐,构成指导艺术创作的美学观。

  在此前提下,表现生活主题内容和使戏剧舞台灯光造型的视觉传达方式与绘画造型呈现的意识形态融合共通。艺术和文化不论以真实再现客观事物还是以抽象夸张或简约的方法体现创作,中西方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遗产中所蕴藏的美学思想对当今乃至将来的演出舞台和影视艺术应用发展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指导意义。在中国文化产业兴起和发展之时,希望引起对中西方美学理念以及多元化创作方式更多的思考,为舞台艺术创作设计出契合主题、形式风格适宜的特定视觉形象,使演出造型应用艺术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内涵与形式的统一,促进舞台灯光设计师在视觉审美意识和美学感知观念方面的坚持不懈的探讨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

  [2] 维基百科 en.wikipedia.org

  [3] 《中国古典美学》曾祖荫

  [4] 《西方美学史》 朱光潜

  [5] 《美学概论》王朝闻

  [6] 《艺术与视知觉》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作者简介:

  冯德仲,现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舞台影视美术灯光设计专业技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灯光设计专业教研室主任,中国演艺设备协会会员、中国照明学会理事,舞台影视照明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从事舞台影视美术灯光设计专业教学以及舞台、电视演出的灯光设计工作,并为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以及中国照明学会、舞台美术学会等艺术院校和团体进行灯光设计教学及剧场演出灯光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多次应邀出访进行国际舞台美术的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出席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东京国际演出灯光学术研讨会,并在2000年和2004年大会发表了讲演论文。为普及专业基础知识,编撰辑并出版了《舞台灯光设计概要》和《国际专业照明设备辑要》等专业论著。